牛首山為何稱為牛首山?
牛首山佛塔
牛首山又稱天闕山(闕是宮門或墓道兩邊所立的樓臺式碑坊)。公元317年,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初建東晉王朝時,定都建康(今南京)。大興年間,元帝想在都城的正南門宣陽門外建立雙闕,以示皇權的至尊。當時眾官議論紛紛,都說義興(宜興)漢司徒許玉墓前的二闕高壯,可以遷到這里。丞相王導不同意,他清醒地知道,東晉政權草創,財力不足,連城墻都還用竹籬笆代替,哪有條件建闕。王導思索了幾天,有一天,他陪晉元帝乘輿出宣陽門,往南眺望,只見牛首山兩峰對峙,十分壯觀,便遙指山峰說:此天闕也,豈煩改作!元帝明白王導的苦心,就聽從他的意見,取消建立雙闕的計劃,稱牛首山為天闕山?!墩衙魑倪x》中陸亻垂的《石闕銘》里即有乃假天闕于牛頭的記載。唐朝天寶初,牛首山正式改名為天闕山。
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五年(461),牛首山西峰南坡山洞里,曾住過高僧辟支和尚,他在此洞中立地成佛,上天為仙,因此住過的山洞稱辟支佛洞,又稱佛窟洞。牛首山一度亦稱仙窟山。
南朝梁代佛教盛行,牛首山南建有佛窟寺(今宏覺寺),唐代又添建宏覺寺塔。唐太宗貞觀六年(632),牛首山成了佛家牛頭宗(一名牛頭禪)的發祥地。佛家稱江表牛頭即指此。塔有碑,碑文《牛首山第一祖融大師新塔記》,為著名詩人劉禹錫所撰。自梁代到明代的千余年間,牛首山一直是僧人咸集,群賢畢至之地。余賓碩描寫它:秀宇層明,松嶺森陰,綺館繡錯,漂渺玲瓏。在牛首山東峰舍身崖的感應泉旁,有明景泰六年(1455)詩刻。鳳字形石壁上除有梵文和詩刻外,還有4龕石刻佛像,多者達75尊,大者近2米。足見明代佛教盛況之一斑。


下一篇:一日禪:一勤天下無難事
添加新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