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了,此岸就是彼岸
“有妄即非真有”。凡是有這樣的狂妄、妄想的話,他所看到的、所認知的這些東西都不是真實的,都不是真正存在的,都是假的。
“念念若行”,反過來說,如果我們每一個念頭都是修般若行,這樣的話,“是名真有”。 這才是真正的真相。“悟此法者,悟般若法”,明白或者是證悟了這個道理的人,就證悟了般若。“修般若行”。這也叫作修般若行。“不修即凡”,如果我們不修般若,那就是凡夫。凡夫和圣者的區別是什么呢?不是聲望的大小、不是權勢的大小,就是有沒有智慧的區別。不修般若,那就是凡夫。修般若,證悟的人就叫作圣者。
“一念修行,法身等佛”,如果我們每一個念頭,通過智慧去修、悟了。這樣的話,法身就是我們心的本性,本性實際上就是佛。那我們悟了什么呢?悟了本性,我們就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佛。《金剛經》不是說了嗎?佛是沒有形相的。那佛是什么樣子呢?佛就是我們心的本性。
“善知識,即煩惱是菩提”,這句話是很深奧的。大圓滿、大手印還有藏傳佛教的內密就是這么講的:煩惱即菩提。這里是比較籠統的表達方式,宏觀上說煩惱就是菩提,但沒有講——煩惱怎么樣是菩提?什么樣的情況下煩惱是菩提?哪個煩惱是哪個菩提?
密法講得就稍微細化一點,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是菩提。比如說我們特別生氣的時候,這個就叫作煩惱;如果你當下觀照自己的憤怒,看到了憤怒的本性是空性,這個時候就是佛的智慧。煩惱和佛的智慧沒有別的區別,就是悟和不悟的區別了。悟了,就變成了佛的智慧;不悟的話,那就叫作煩惱。實際上,此岸和彼岸的區別也是這樣子。
我們不要以為像移民一樣,這里是此岸,然后移民到某一個國家,到達某一個地方的時候就到達了彼岸。不是這樣子,此岸、彼岸中間就只隔閡一個很小很小的東西——就是煩惱。悟了,你當下就已經到達了彼岸,此岸就是彼岸了;如果沒有悟,那此岸就是此岸,永遠都是此岸。
悟了此岸就是彼岸,你也沒有辦法找到除了此岸以外的一個彼岸,也不需要去找這個彼岸,這就是彼岸。所以密法里面把自己觀想為佛,為什么呢?因為你如果悟了你就是佛,所以你把自己觀想為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,本質上你是佛,為什么不能這樣觀想呢?那本質上是佛,然后我們反過來把自己觀想為普通的眾生的話,這不就是違背真理了嗎?違背真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是可以的。但是修行的時候,總不能修違背真理的修法。所以密宗的修法很多時候把自己觀想為佛,它的道理就是這樣子。
密宗里面有很多很多稀奇古怪的本尊,為什么那么多呢?是我們身上的眼耳鼻舌身、眼根、耳根等等細分出來的。《阿毗達磨》或者是《俱舍論》當中講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這么多的東西還可以細分的。密法里面講,五蘊悟了以后,它是什么樣的佛;不悟、迷的時候就是五蘊。悟了以后是什么呢?它就是五方佛。
我們的煩惱,迷的時候是貪嗔癡疑慢五毒,悟了以后就是五智慧。五智慧在外面顯現出來的時候,就是以五方佛的形式出現的。所以密法就是把這些細化了以后,它就出現了太多太多的本尊。有些本尊是我們眼識的清凈,有些是我們眼根的清凈的狀態……所以它的本尊有這么多。我們到藏傳佛教的佛堂,一進去就是花花綠綠的,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佛;然后我們到日本的佛堂,一進去什么都沒有,表示禪宗就是空空如也,什么都沒有。
密宗佛像的這些顏色也特別的花花綠綠,但是所有的這些可以歸納為五種顏色,沒有第六種、第七種。比如說密宗的壇城,一看簡直是花花綠綠的,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東西,有太多太多的顏色和圖像構成的。但是它的顏色除了五種顏色以外沒有別的了,那五種顏色代表什么呢?代表佛的五種智慧,五種智慧就是五方佛。
五方佛身體的顏色,就是這個曼達拉壇城的顏色。對我們現在凡夫來說,這個五方佛就是五毒,不是什么佛,是貪嗔癡。但是如果你特別憤怒的時候,當下就知道了憤怒的本質,那么一秒鐘之間,這個毒、煩惱就變成了智慧了,所以就說煩惱即是智慧。
大家一定要知道,顯宗要分兩個層次。普通的顯宗它不會這樣講,它怎么講呢?煩惱它永遠都是煩惱,一定要斷除、消滅,消滅了以后你就去修,修了以后,你就可以得到智慧,普通的顯宗是這樣講。
佛的第三轉法輪,尤其是禪宗,還有就像《維摩詰經》這樣的佛經,它就不會說消滅煩惱了以后才獲得智慧,它沒有這種說法。煩惱不需要消滅,煩惱你知道它的本質,那么這個時候它本身就是智慧了,所以煩惱即菩提。不是說煩惱斷除了以后可以獲得智慧,那這個是舍和得的關系,舍去一個獲得一個,它不需要這樣子。
煩惱就是菩提。那為什么眾生有這么嚴重的煩惱?他為什么沒菩提?為什么不證悟?為什么不成佛呢?就是很簡單的、很小的一個問題——因為沒有悟。悟了以后,什么樣的煩惱都是菩提,什么樣的人都可以成佛了。
在慈誠羅珠堪布慧燈之光系列后臺,
回復“慧燈之光”領取,全套《慧燈之光》電子書
回復“有聲書”獲得,全套《慧燈之光》有聲書
平臺導讀
有智慧就可以到達彼岸
般若無形相
一念愚即般若絕,一念智即般若生